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历史沿革 > 正文

绿水青山的回报

发布时间:2021-09-19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人大网

  杨国胜

  大暑刚过,太阳突然发狠,阳光像长芒一样,屋瓦上、水泥地上腾起跳动的烈焰,扎得人浑身火辣辣的。我避让着阳光,看到一棵三米多高的毛白杨树下铺着筛孔状的树荫,如获救星般地往树下窜。

  我去板栗园村采访乡村旅游业,有个名叫树蛙部落的精品民宿馆引起我的好奇,有睹之为快的冲动。临近村子,通村公路正在改造施工,不得不下车徒步前进。

  板栗园在铜仁城郊西北部,离城中心八公里,隶属铜仁市碧江区川硐街道。进入板栗园地界,看不到“园”的影子,却进入一条“V”形山沟。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人们说的“夹皮沟”吗?还说是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呢!

  公路顺着山沟山势、蜿蜒逆河而进。沟底,发源于松桃自治县境内的大梁河缓缓地流着,听不到一点声息;河流两侧的斜坡上,高大的马尾松、杉树、柏树以及杂树,郁郁葱葱,簇拥着房屋、道路、田地;山沟狭窄处,绿树掩映河水,大梁河像是从树林中流出来似的,清澈见底,可见鱼群或追逐,或漫游。临近村寨,气温明显下降,先前阳光下的浑身不自在,消失殆尽,浮现在脑海的“夹皮沟”词语,也不知什么时候隐没了。

  大梁河在范木溪村寨前转了一个大弯,把范木溪围成一个半岛,树蛙部落紧挨着村寨,在村寨西南侧。村寨很小,十几栋木房被高大的树木掩映着。远远望去,高高耸立,与高大树木比肩的星空穹顶屋,像建在树上一样,圆鼓式的造型,复眼式的外表,恰似一只鼓胀的巨大蛙眼。地面上点缀在树木间、草坪上的三角树屋,造型别致,与树林、草坪、星空穹顶屋构成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此时,我由衷佩服设计者的奇特创新。

  进入范木溪的木桥近百米长,桥面高,与村寨持平,两侧有护栏,可凭栏远眺。站在桥上,看到河水静静流淌,间或听到几声“啾啾”鸟鸣,再嗅一嗅河风送来的缕缕清香,别有一番韵味。我未曾进入树蛙部落却被它的别致气势征服了。

  进入接待中心,静谧大环境中的热闹、繁忙使我感到十分诧异。客厅里,一个个藤编茶座上坐着就餐、休憩的客人,舒缓、清幽的音乐在室内流淌。客厅一侧的接待室一片繁忙,服务吧台正在为客人办理入住手续;吧台对面的沙发上坐满了等待办理手续的人。

  民宿的核心区,一条蜿蜒的步道向树林的深处延伸,给人一种悠远的遐想;客房装饰、陈设简洁而又不失时尚风格,既有“家”的温馨,又有“自然”的意趣,与周遭的草坪、森林融为一体,营造一种贴近大自然的森林生活。仰望对面的青山,俯视旁边的小河,再细看四周的树木,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整个人都轻飘起来,然后穿越森林,与那些隐匿于自然的生灵对话……这或许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板栗园水高坡陡,祖祖辈辈靠出产桐油过日子。那时桐油是铜仁的特产,随花生等特产一道,出铜仁,入洞庭,换回白花花的银锭或布匹、铁器等物品,养育着一方山民。若单纯种地,板栗园的自然条件是养不活人的。上世纪80年代末,桐油卖不出去,油桐林没有存在价值,被迫砍掉,换种松、杉、柏等用材树种,加上后来连续几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过去泥石流成灾的山坡变成郁郁葱葱的青山。大梁河随之渐渐明净起来,倒映着两侧的绿树青山,把水也映成一带碧波。生态环境改善了,替代产业未形成,村民生存越来越艰难,全村约七成村民外出谋生,板栗园成为省级二类贫困村。

  历届村干部带领群众试图一朝挣脱困境,有的提出整村搬迁到外面去,有的尝试发展种植、养殖业,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四周的青山成为一道无法穿越的屏障,挡住了村干部的目光,也挡住了村庄发展的步伐。

  2014年,碧江区把板栗园脱贫作为一块硬骨头来“啃”,将板栗园脱贫攻坚之路锁定在靠山吃山上,利用自然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业。2015年初《板栗园农旅一体化园区建设规划》出台。

  村子一下子活跃起来——村干部、驻村工作队联手,主动对接上级相关部门,基础设施缺什么补什么;干部外出招商引资,群众主动配合,引进多个生态旅游项目落地。

  行走在各条通组路上,目及之处用一步一景来形容一点不过。你看那路面宽阔、硬化,路旁的标识、标牌、凉亭、休憩椅等设置规范;全村16个自然村寨都有了别致看点,向景区景点发展。村寨环境变美,村民纷纷返乡,有的开办民宿馆,有的开办农家乐,有的种植大棚蔬菜瓜果……我看到公路施工现场的繁忙景象,自然联想到乡村旅游的红火。于是,我脑海里浮现“乡村振兴”一词,并将它与板栗园村联系起来。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gzwh/470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