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土地走进人民大会堂
“1996年的秋天,16岁的我辍学了,坐在老家黑眼湾的山梁上,哭得一塌糊涂,想着可能以后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了。”
“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我成为了光荣的人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代表我们宁夏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是这个时代赋予了我新生。”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是来自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的一个普通农民。3月12日晚,她接受《中国人大》杂志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位连任的基层代表,随着履职越深入,越能深切地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生命力。
“只要你在时代发展中做出了成绩,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给你出彩的机会,你就能够参与国家的发展,见证国家的发展。”
3月12日晚,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接受《中国人大》杂志采访。摄影/李小健
“我们用尽全力鼓掌,这一刻,我们的心定下来了!”
“现在宣布,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023年3月10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是2952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着14亿多人民的重托,在民族复兴行进到关键一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作出的郑重选择。
回忆起播报员宣读完计票结果那一幕,马慧娟仍满怀激动:“我们大家不约而同地站起来,用尽全力鼓掌,大家都不想停下掌声,因为这一刻,只有掌声能够传达出内心的激动与振奋。”
“这一刻,我们的心定下来了。当时就一个念头:这件大事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定了!”
掌声如潮里,马慧娟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的殷殷关怀。
26年前的一次考察,将依江面海的福建与山大沟深的宁夏紧紧相连。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不久,亲赴宁夏西海固进行扶贫考察。
连续多天调研5县后,习近平同志对西海固老乡的“家徒四壁”深感痛心,下定决心推进对口帮扶,拉开了“闽宁协作”的序幕。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山塬,建立起跨越2000多公里的“山海情”。
山海缘未了,山海情更深。此后,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但对宁夏的关心关怀仍隽永绵延,又分别在2008年、2016年、2020年三次踏访西海固,为西海固的脱贫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2008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来到固原市原州区深沟村调研,鼓励当地要有发展的思路和意识,带动村民富起来。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宁夏,赴闽宁镇考察,这里是19年前他亲自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的生态移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来到宁夏,考察红寺堡区的一个移民村——弘德村。彼时,脱贫攻坚战即将收官,他又开始为宁夏谋划如何走好乡村振兴新征程。
从前风沙席卷的戈壁滩,如今防风林连成片、绿意妆点山峦;昔日“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如今全面脱贫、迈向乡村振兴。
西海固翻天覆地的变化里,就有着马慧娟被改变的人生。
“我的故事不是传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马慧娟的故事,是泥土与种子的故事。
1980年,马慧娟出生于宁夏西海固地区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那里常年干旱少雨,农民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简单而清苦,一年到头饭桌上多是土豆和粗粮,青菜只有夏天才能见到。
马慧娟从小喜欢读书,5岁多时就看着家中糊墙的报纸学识字,小学二年级开始读连环画,四年级开始读隋唐演义……文学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童年的梦想中。
虽说家里不富裕,但为了支持女儿读书,父母还是努力供她上学。然而初中毕业那年,小麦锈病导致她家的庄稼绝收,全家人吃饭生存问题自然成为跨越不过的沟壑。16岁的马慧娟被迫辍学,回家务农,接过父亲的鞭子,赶着一对毛驴就去田野里犁地,梦想似乎跌进了干旱的泥土里。
2000年,20岁的马慧娟刚刚成家不久,在“闽宁协作”的影响下,生态移民搬迁的春风吹遍宁夏,黑眼湾全村20多户陆续搬迁到了宁夏中部的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依靠这个契机,马慧娟和乡亲们走出了大山。
“生态移民搬迁在我的眼前打开另一扇窗,我的心也跟着搬出了大山。”马慧娟一家人承包了8亩水浇地,依靠扬黄工程引来的黄河水来浇灌,旱涝保收。
种完了田,和村中许多妇女一样,马慧娟开始到村子附近的蔬菜大棚务工,最少的时候一天赚8块钱,但是能够自己挣到钱,大家都很喜悦。“钱不多,但我们可以用来给家里买青菜、给孩子买零食,不用让他们天天啃馍馍。”
日子越来越好,梦想的种子开始萌发。2008年,她顶着家里的压力花500块钱买了人生中第一部手机。2010年,她开始尝试用手机在网络上写随笔。
身处黄土地,读书和写作成为她心中的绿洲。干农活间隙,她就在田间地头写作。写她同工的姐妹,写望断归乡的老奶奶,写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写那方土地上的百态人生。
“农民的日子很简单,幸福也很简单。也许是今年庄稼丰收了,也许是家里添了一头小牛、小羊,这些都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不少网友留言:“你的文字让人心生安宁。”
跌落泥土的种子得到时代浇灌,奋力开出了美丽的花。她的故事被更多人关注到,她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陆续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等各类平台发表,《溪风絮语》、《希望长在泥土里》等6本书陆续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2022年3月,马慧娟代表走上“代表通道”接受采访。摄影/新华社记者 李鑫
当马慧娟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从黄土地走进了大会堂,有人感叹,她的故事是个传奇。
“我的故事不是传奇,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马慧娟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贫困群众一起改天换地、成就梦想。红寺堡,闽宁镇,宁夏每一个移民搬迁地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在书写着翻天覆地的传奇故事。
“我们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不可分割的”
2018年,马慧娟38岁。
这一年,她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这一年,她第一次走进大会堂,见到了很多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的人,有一种做梦的感觉,但现实的场景让她相信,她真的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会堂。
全国两会召开时,母亲在电视上看得仔细,愣是从人群中找见了女儿,但老人家还是不敢相信:“没想到一个驴背上长大的姑娘,还能坐进人民大会堂里。”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马慧娟的质朴本色始终没有变,与群众的距离反而更近了。用她的话说就是:“前脚我能去人民大会堂开会,后脚回来我就能下地干活儿。”
每次走村入户走访调研,乡亲们都会拉着马慧娟说家常。谁家添了个牛犊,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啥时候能把大医院搬到咱镇上来……马慧娟把乡亲们的故事和心声认真记录下来,时间长了,笔记越记越多,故事也越写越精彩。
群众在田地里挥洒的汗水被她写进了书里,乡亲坐在炕头上诉说的期盼被她写进了建议。在每年全国人代会上,她都积极为民发声,先后提交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加强成年人文化教育等相关建议。
“20多年间,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红寺堡区可以成为一个典型,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告诉全国、告诉世界,所以建议把这里创建成全国移民搬迁致富提升示范区。”马慧娟说。
2018年,马慧娟所在的宁夏代表团提出了加快宁夏高铁建设、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等建议。2020年底,银西高铁正式通车,宁夏迈出了融入全国高铁网的第一步,宁夏百姓期盼多年的“高铁梦”照进现实;退耕还林补助款继续发放,乡亲们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每年的两会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每年全国人代会结束后,马慧娟就马不停蹄地返回红寺堡,把党的好政策和大会精神耐心地讲给群众听。
“可能大家觉得,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用双手从地里‘扒拉’出来的,我说对着呢,但是咱想一想,移民搬迁前,我们先人在西海固生活了几辈子,日子过好了吗?没过好。难道是因为不勤快吗?中国的农民哪有不勤快的,就是因为环境对我们的制约。”
“党中央给指明了新的路子,易地搬迁了,黄河水来了,我们能通过各种方式增收,就连家里添了个牛犊都有补贴。我们农民手里有钱了,日子过好了,生活幸福了,这都离不开党中央给我们的照顾和关怀。”马慧娟说。
“中国人,我骄傲!人大代表,我骄傲!”
2023年,马慧娟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翻开马慧娟的笔记本,我们看到,她用整齐的字迹,把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抄写下来。
马慧娟代表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整整齐齐地誊抄在笔记本上。摄影/李小健
“感觉报告写得太好了。你看这一段:‘就是在国家需要时,毫不犹豫地站到一线进行法律的、政治的、外交的斗争,伸出肩膀扛起立法机构应尽的政治责任,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接受《中国人大》杂志采访时,马慧娟告诉记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很多工作,比如立法审查、调研视察、列席常委会会议座谈,她都亲眼见证、亲身参与过。
这些工作,让马慧娟认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大家有的是产业一线工人,有的是外卖小哥,有的是邮递员,有的是公交车司机,还有理发师、建筑工人、个体经营户等,涵盖各行各业、各个民族、各个年龄段。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大代表。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自己的岗位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带着各个群体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聚在一起,谈发展、讲变化、提建议、说诉求。我们来自人民,我们也将人民的心声带到两会。”
作为连任代表,今年是马慧娟参加全国人代会的第六年,但是每一次的感受和心境又有新的不同。
“每次走进大会堂,我都要鼓励一遍自己,要求一遍自己,要求自己不仅仅是把人大代表当成一种荣光,更要当成责任和使命。很多次,尽管我很努力,但也觉得惶恐。我太平凡了,生怕自己的平凡配不上人大代表这个身份,担不起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但在代表人民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见证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一天天成长。”马慧娟说,随着履职越深入,越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厚度、宽度、深度。
“人民既是一个宽泛的词语,也是千千万万个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实践党的初心使命最直接的平台。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过多年完善,到今年已经整整六十九年。这是我们的国之根本,符合我们的国情,符合人民最基本的需求,符合我们国家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管理国家事务中去。”
“离开红寺堡来参加两会时,大家说:红寺堡,我骄傲。但我想说:感谢这样的制度,感谢这样的国家,我们生逢其时。”马慧娟自豪地说,“中国人,我骄傲!人大代表,我骄傲!”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原文链接:http://www.npc.gov.cn/npc/kgfb/202303/50e9b6174d8146288056c8123d9199a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
2025-01-07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
2025-01-02河南睢县“志愿服务乡...
2024-12-25念好“四字诀” 写...
2024-12-24同仁市人大开展“七个...
2024-12-24同仁市扎实推进人大机...
2024-12-24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
2024-12-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