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徐德梁: 把起点迁到贵州 把录音棚搬上舞台
徐德梁演出现场。
人物名片
徐德梁,上海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专业委员会理事,梵呗歌唱、呼麦艺术、阿卡贝拉综合艺术、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音乐理论研习者,木结构乐团团长。
秋阳高照,蓝天如洗,深秋的贵阳清丽脱俗,总是让人情不自禁地对着季节对着时空轻吟细咏,然后又任山水、生态、气候等物象在心里生长成一段妙曼音韵。
音乐人徐德梁10年前定居贵州,源于他对贵州生态秀色的深刻感受和美好体验。如今,那个叫“花溪院子”的小区,正是他和妻子女儿的生活居所,也是他“修炼”和传播音乐的地方。以前从广州出发去全国各地演出、讲学,如今贵州成为他每次出发的起点。“走了那么多地方,之所以觉得贵州才是真正意义的归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片土地的魅力召唤。”徐德梁说,贵州现在四通八达,事业重心落在花溪,皆因一个“情”字。
这个“情”,是亲情,徐德梁的妻子杨俐的娘家就在惠水县好花红镇。11月4日记者到花溪院子探访徐德梁时,他的女儿已去好花红镇看望身体有恙的外公,只有他和妻子杨俐在家。徐德梁将两套房子打通连成整体,目的是方便把客厅做成小剧场。剧场的前方有小舞台,舞台的前方放置着合成器、效果器、录音编辑器、电子鼓。徐德梁熟练地操弄设备,他对着话筒,用侗语唱起侗族大歌《蝉哭亲娘我叹青春老》,发音纯正,有滋有味。之后他又用傈僳语唱起傈僳族民歌,用梵呗的发音方法演绎佛教音乐。他利用几台设备制造出整支乐队的演奏效果,吹拉弹拨样样齐全,闭上眼睛,仿佛有一支乐队在面前激情演奏。“把录音棚搬到舞台上,这是我一直秉持的理念。”徐德梁说。
小舞台上放着一架箜篌,那是徐德梁的女儿杨沇芝经常演奏的乐器。一侧是一排古筝,这里经常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教学的事情基本上是杨俐打理。从《好花红》的故乡走出去的杨俐早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到广州从事演艺工作,徐德梁就是在一次演出中和她认识结缘。女儿杨沇芝从小跟着父亲学习乐器演奏,擅长箜篌,如今把重心放在影视剧的编剧上。平时,杨俐辅导学员弹奏古筝,而徐德梁则钻研他的音乐合成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他的话说,这一生都在学习,学习让人充满活力。
徐德梁1962年出身于上海,幼时随父母迁到西安,早年在西安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后进入国家专业院团从事歌剧表演。20世纪80年代组建“TNT重金属”摇滚乐队,90年代创办古典拉丁乐队,随后将之改称为“木结构乐团”。光看这些乐队的名称,就知道那时的徐德梁是个绝对的“潮男”。他先后做过古典、流行、布鲁斯摇滚、重金属、雷鬼、拉丁、阿拉伯音乐、弗拉明戈等风格的音乐,是一个全能型的音乐人。“我的使命就是开拓!”徐德梁坦言,他这一生始终在探索音乐的奥秘,而最吸引他的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侗族的大歌、藏族的藏戏、蒙古族的呼麦等。
痴迷于非遗的徐德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各地寻访。他在西藏与藏民甩着袖子恣意歌舞,在内蒙古大草原向呼麦传承人学习演奏技巧,在贵州从江小黄村与侗族同胞同住同吃同歌。他在内蒙古花4个月时间专门学习呼麦演唱,而在从江小黄村他竟学会了地道的侗话。他认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不是简单的模仿就能深刻感悟,还要追溯非遗的历史渊源,了解非遗的出发地在哪里,触摸非遗的脉络走向,知道非遗为什么能打动人心,最好能用当地语言演绎,可谓探在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不断跋涉的徐德梁钟情于音乐艺术。他先后研习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东阿拉伯音乐发展史,梵呗吟诵艺术等,汲取非遗的丰富营养,并将之运用到实践当中,其音乐表现折射出更多的厚度、温度和宽度。在他看来,真正的非遗传承,就是要让非遗“发光发热”,以创新手段将之传到更为广大的地方,让更多人认知、接受。
徐德梁认为,即兴创作能使音乐在创新中增添活力。2022年7月8日在由云南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办的“徐德梁公益音乐品鉴会”上,他即兴创作音乐,为现场听众带来一场沉浸式的音乐体验。徐德梁在这次音乐品鉴会上演奏10支曲目,包括《宇宙、天地和生命》《敬畏天地》《藏·戏·舞》《侗族大歌》以及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等。他用独特的音乐素材和大自然环境中产生的声效,以非遗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主题为基础,进行即兴演奏,天籁传音,直击心灵,听众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感受到了自然环境的音效之美。
在《藏·戏·舞》乐章,他使用蒙古族呼麦的歌唱方式进行演绎,带给听众一种广袤草原的独特感受,表达人与自然同频共振的和谐关系。而在《大漠孤烟》乐章里,他通过演奏民族乐器潮尔,表现商贸驼队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在他的眼里,中国的非遗始终与灿烂的文明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显示了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在多个场合,他不遗余力地传递这种领悟。
2018年方锦龙从艺40周年世界巡演,邀请徐德梁担任鼓手与他同台演出。徐德梁操练打击乐器数十年,把看似简单的拍鼓打击动作演绎到极致。他认为一个职业音乐人,最终不是做音乐工匠,而是用自己的灵魂释放,带着别人去感受音乐。音乐与文化,更是从业者需要用心去探究的问题。基于这个理念,他的音乐演奏总是给人与众不同的感受,让人沉醉其中。他一个人在舞台上的乐队式表演,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直逼录音棚的效果产生的场景体验。
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为徐德梁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梦想展开了腾飞的翅膀。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好?徐德梁的回答是“在传承中发展”。他认为:“非遗的传承不能局限于当下,更不能传到手里是什么样,传下去也是什么样,而是在保持民族本色的基础上创新表演手法,这样非遗才更具色彩和吸引力。”
白发映岁月,衣袂遂风华。一个执着于音乐艺术的“天籁行者”,从此扎根黔地,五湖四海的音艺巡回,都会以此为起点和归宿。(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gzwh/6018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
2025-01-07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
2025-01-02河南睢县“志愿服务乡...
2024-12-25念好“四字诀” 写...
2024-12-24同仁市人大开展“七个...
2024-12-24同仁市扎实推进人大机...
2024-12-24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
2024-12-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