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人大代表在行动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方面迈出坚实步伐,积极贡献法治力量。全国人大代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着力培养高水平人才、攻克“卡脖子”核心技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等多个方面,倾听民声汇聚民意,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履职尽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贡献代表力量。
制图/陈玉叶
为国育人,着力培养高水平人才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如何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的高水平人才?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建议,在教学科研中,在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研究领域,鼓励学生提早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建立目前比较欠缺,能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将研究课题与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满足企业新型人才需求,促成科研成果及时转化。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厦门大学坚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扎根中国大地,大力培养高精尖紧缺人才。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快培养新技术新产业高端人才;积极增列急需学科,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教育,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创新人才;深化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等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改革,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支撑和保障,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教育的作用将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一个基础作用、保障作用、支撑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说。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将目光聚焦到了高校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培养。他提到,从全球趋势看,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一直是世界著名高校的重要办学特色。就进一步完善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机制,李清泉建议,建立教育系统内部高水平运动员贯通培养机制,构建“从小学到博士”的全周期培养模式;建立高校科研资源对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支撑机制,充分发挥普通高校综合学科优势;建立联赛制度对高水平运动员成长的催化牵引机制,组建区域性的大学体育联盟;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成长的长效激励机制,兼顾思政教育、学业成绩与竞赛成绩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指出,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应注重人才培养,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实现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和人才创新能力提升。作为信息存储领域的专家,冯丹表示,要进一步提升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快先进存储产业升级,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以此筑牢数字中国基石。冯丹建议,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科技人才应该为其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制图/陈玉叶
高校领军,攻克“卡脖子”核心技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杜玉波长期深耕高等教育领域。杜玉波指出,高校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主战场,必须对症下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地方下大功夫,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力度,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要通过具体举措,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于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关于原始创新不足,大家谈论较多的是新技术瓶颈问题和‘卡脖子’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说。邱勇表示,大学在推进原始创新方面有人才、基础研究和学科优势,应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倡导坚守诚信、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于担当、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鼓励教师做真正有价值、有长远意义的工作。大学要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老师灵活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推动校企合作,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不应该局限于技术转移,而要推动从产业需求到技术开发再到基础研究的多层次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家俊介绍说,“十三五”以来,天津大学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项,在合成生物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资源高效开发、新型显示材料、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汇聚形成优势项目集群。作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引领者,天津大学把新工科建设作为抓手,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优势学科力量,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统筹布局,启动建设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获批建设,还组建了一批跨学科、跨界联合集中攻关平台,推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认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要自觉、主动、积极投身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自身高端专业人才及高新科技资源集中的优势,为攻克我国高新科技薄弱领域、提升我国高新科技的竞争力起到领跑作用。
制图/陈玉叶
教育均衡,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发展的重点还是在农村。”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广播电视大学临夏分校副校长董彩云说,需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让乡村教师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董彩云建议,协调教育发达地区与临夏回族自治州建立教育结对帮扶机制,通过合作办学、跟岗研修、交流研讨等方式,巩固教育脱贫成果,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满足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点燃爱、守护爱、播撒爱,以爱育爱,让世界充满爱,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董彩云充满真挚情感的话语,也是她履职的目标和方向。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要助推优质教育资源更多惠及农村中小学和薄弱学校,特别是增加乡村学校音体美劳师资配置,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支月英表示,“建议从国家层面提高音体美劳师资配备标准,鼓励更多相关专业毕业生投身基层教育事业,充实教师队伍;优化综合课外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时时长,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及城乡一体化。”
“只有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才能更好实现均衡。”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认为,既要动员更多优秀教师加入偏远地区教师队伍,也要借助科技力量,实现教育普惠,推动科技融入跨区域教育均衡工作。刘发英表示,将继续聚焦教育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助力教育均衡发展结出更多硕果。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杏玲的履职秘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教育先行。”李杏玲连续多年为农村教育建言献策,她建议通过经费“兜底”、区域内教师定期流动、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免费提供优质网课等多项措施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
制图/陈玉叶
民心所向,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应该让职业教育成为提升劳动力队伍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为现有劳动力打开一扇继续接受教育的大门。郑功成建议,改革我国职业院校的招生政策,打破初中、高中毕业生才能上职业院校的政策,“甚至可以取消年龄限制,哪怕50岁的劳动者想去学职业技能,也应该支持,这样既能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也能有效解决当前就业市场上的供求结构性矛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党委副书记刘德辉建议,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教育,打通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改善技能人才福利待遇,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立医院心外二科主任翁国星聚焦技能人才培养面临问题提出五个方面建议:一是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二是提高技能等级认定评价能力;三是促进技工院校发展,做强做优技工教育;四是完善技能竞赛及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竞赛氛围;五是落实保障与激励机制,激发技能人才成长动力。
“实现技能人才的持续培养,为企业输送高质量、高品质的技能血液,从学校到企业亟待架起一座信息畅通、灵活互动的桥梁。”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工业陕西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部件厂铆装钳工赵平提出“新型学徒制”,建议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青年人才成长通道,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的“新鲜血液”。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中国兵器首席技师梁兵建议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教育影响力。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技术淘汰得较快,梁兵进一步建议,职业院校不论是在教材方面还是师资力量方面,都需要与时俱进。
全国人大代表、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德芹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新部署,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制图/陈玉叶
记者手记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
指引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系统部署,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导向鲜明、意义深远,充分体现了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工作寄予更高期待、提出更高要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方面举措不断,亮点多多,成果颇丰。修改教育法、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修订职业教育法……教育领域的一系列立法工作为教育改革装上法治“助推器”,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同时也昭示着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意义。回应人民关切,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教育领域的一系列监督工作有力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比如,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写入修改后的教育法,同时完善冒名顶替入学行为的法律责任等规定,维护教育公平;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让教育孩子的“家事”上升为“国事”;职业教育法颁布施行26年后迎来首次“大修”,有力助推职业教育“香起来”“热起来”。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助推教育的一系列有力举措相呼应,全国人大代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教育强国建设,积极履职、做好表率。代表们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听民声聚民智建真言,展现了人大代表奋发有为、示范引领的良好形象。
代表们一致认为,要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紧扣人民期盼,推动培养高水平人才、攻克“卡脖子”核心技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破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代表作用的充分发挥,有效助力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将有力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原文链接:http://www.npc.gov.cn/npc/kgfb/202211/4c48b80997d84ee3a4f4de112b4a057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
2025-01-07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
2025-01-02河南睢县“志愿服务乡...
2024-12-25念好“四字诀” 写...
2024-12-24同仁市人大开展“七个...
2024-12-24同仁市扎实推进人大机...
2024-12-24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
2024-12-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