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之秘
镇远名城,得名于它的人文之胜,而它的人文,似乎离不开城中那条舞阳河。比如名城的标志祝圣桥、青龙洞古寺,卧于河上,悬于河旁山崖,名城的主街,立于河的两岸,而名城的古巷、古井、古宅院,是从河边码头延伸到半山上的。或许,每个人心中的名城不尽相同,但对城中那条河却都有很深的印象。
我10年前第一次去镇远,之后说起镇远,印象最深的就是白天两岸街景围着一条碧玉带,或者是夜间两岸的流光溢彩、波光粼粼。今年国庆前夕去镇远,白天夜晚都绕不开那条河,上午过桥,正遇一群头戴银冠、身着刺绣艳装的苗女身靠桥栏拍照,以远处澄碧的舞阳河为背景,天然一幅风情画。上青龙洞、攀悬空寺、登道宇佛庙,随意便瞥见一段河景,最奇的是在最高处俯瞰河弯街景,俨然半个碧玉盘里半座城。下午乘船去河滨广场参加影展活动,晚上在船上感受清凉的夜色,翌日清晨漫步宁静的水岸,之后乘车20余公里,步行穿过一段峡谷,登船行至山岩如孔雀开屏的舞阳河段,原来是到了城中舞阳河的上游,不想这里野性勃勃的河水在城中变得温文尔雅,一味的碧一味的静,流出镇远下至沅江,转入洞庭奔入浩浩汤汤的长江。把关于名城古往今来的片段联系起来,忽然觉得,名城因河而生,它的秘密似乎隐藏于这条河流之中。
一
首先是河流孕育了名城的文明。短短3公里长的河流,沉淀了秦昭王在此设县以来2000多年的人文故事。不知多少次俯瞰、对视那条河流,总觉得只有这样深碧凝重的河流,才载得起名城的厚重。
名城的文明是不断演变的,伴随着河流的曲折前行。在远古的武陵山余脉,这段河流是五溪蛮和百越人的故土,纹身断发的土著人在此渔猎生存,楚人的足迹也曾踏上这方土地,秦汉文明之光偶有映射这徼外之地,直至南宋,中原文明中心从黄河流域移至长江流域,同系长江流域的舞阳河真正进入了王朝的视野,并在此拥有了一个威镇远方的朝廷赐名。欲得云贵,必踞镇远,这条水陆交汇的要道,最终在改土归流中,成为朱元璋眼中的军事通道,成为明朝大军云集之地,成为贵州正式进入中原版图的始发地。我乘船游过大小河口古码头,这里明清以降商贾集聚,江南的货物从长江至此下船又随马帮转运西南,而西南物产由此上船行转中原各地。想起当年河流上数百只商船竞发长江、百舸逐流的盛况,如今成为游人白天夜晚泛舟游览休闲的佳境,不禁感慨名城仿佛贵州的缩影:西南水陆要道成为军旅通道,继而演变为商贾通道,如今交通变道,河流水电开发,又演绎为旅游路线,串起一个个风景名胜区。全省域如此,而名城堪称这个文明演变的象征。
名城的文明是不断交融的,就像那条河流接纳山溪融入下游江河。中原文明,荆楚之风,巴蜀遗俗,吴越流韵,蛮夷风情,在争斗与平和中,此消彼长又相互渗透,最终在苗乡融合出一卷汉文化为主体的名城河上图。河岸依附悬崖洞天的寺庙会馆,尖顶飞角的中原古建和微派建筑中不时点缀苗侗美人靠、连廊。条条高墙掩映的青石古巷中,山地石构的歪门斜道里,融入木雕砖刻的中原庭院。河中行船,两岸街面是马头墙建筑与苗家吊脚楼的融合。名城的居民、游人,身着时尚休闲的服饰,交流着南腔北调的普通话,银装绣服的苗女惊艳而行,说话像歌声一样清脆婉转,成为游人拍摄的焦点。天下美丽的古城古镇很多,但像镇远这样异彩纷呈的景象却很少见。或许南来北往的人多了,名城汇集了汉族和苗侗的美食,其中道家的素食道菜,苗家香辣的红汤酸菜鱼,侗族重口味的牛瘪肉,老字号的白嫩豆腐脑,野味生猛的油炸蚂蚱之类,尽可让你品味酸甜苦辣、浓淡皆宜的镇远。
名城的文明是包容的,如那条河流怀抱府城、卫城。当年明清商业的开放,开启了包容的风尚,不同地域不同信仰的商贾,五湖四海的人士,在此汇聚,他们信仰的神也汇聚名城。在名城背山临水的庙宇楼台宫殿中,回味道家始祖们的传奇,感受孔圣人和大儒朱熹的文教之风,体验佛祖众菩萨的慈悲,奇特的是印度的男身观音与中原女性观音并肩相聚,战国的战神与浪漫的日神月神同处一宫,河岸上天主教堂的西方之神与山上的东方诸神和谐共生,更奇妙的是水边天后宫的妈祖海神与崖洞的山神土地神遥相呼应,共祐太平,成为山海文明包容的一大奇观,甚至寒林孤魂的灵牌也同处一崖,仿佛没有了等级尊卑。当年香火燎绕的经诵钟鸣中,每个人都在此都找到心中的神,灵魂安顿使俗世少了纷争,相互包容,和气生财,八大会馆便是一个写照,如今仅存的山脚江西会馆、河边福建会馆,古建筑的精雕细镂,见证着当年西南水陆都会的和谐富庶。而抗战时期,优厚善待日本战俘的和平村,以德报怨的往事,展示了名城的包容。今天的名城,延续了这份包容而更有气度,大江南北的游人,在诸神前驻足思索,在处处红色遗址上敬仰感动。
二
河流涵养着名城的美。当地有一句俗语:“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虽侧重说名城布局之美、形态之美,却也道出了美的秘密在水一方。
名城美在繁复与单纯的变化。繁复的美在白天。白天的名城是山城,也是山水之城,九座青翠峻朗的山,环抱山麓青砖黛瓦白色马头墙的街道,相拥着两岸街道下方一河弯曲的碧绿,层次纷繁而清晰。石屏山像巨大屏风,高出众山,引领众峰,坐北朝南,护卫着200多米以下的城池,仿佛挡住了东去的流水,让人生发青山遮不住之叹。而到了夜晚,名城的美是单纯的,隐约了山与街与河的层次,整个名城的焦点,就是一幅嵌入两岸马头墙轮廓的水城画卷,流光溢彩,如梦如幻,瑟瑟律动,看得岸上的行人惊叹,船上的游客沉醉,与白天山水之城的层叠纷繁绝然不同,此时的水城是纯粹的色彩斑斓、光影交错。如果说白天名城的河流像一位大家闺秀,含蓄沉稳,脱俗清丽,那夜间她便成了小家碧玉,娇艳迷醉,楚楚动人。我游览过不少名城古镇,镇远名城不似平原的水城,平铺直叙,缺了点山峦怀抱的跌宕气韵;也不似山城,群山耸峙,少了些水的柔和灵动;又不似一般的山水之城,山、水、城组合松散,缺乏呼应,散漫无章。镇远名城与山水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密一分疏一分似乎都失其美。
名城美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如果说贵州处处是天人合一的景致,名城便是其中精粹。你从南向北放目远眺名城,河上六孔祝圣桥和桥上的魁星阁,以高大雄奇的石屏山为背景,阳刚壮美。从高处俯瞰,河流穿城而过,河流S形态与两岸城垣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天然的太极图,蜿蜒秀美。要体验名城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美,一定要细细品味它的细节它的韵律,之前在桥上、船中仰观的一组组古建群,飞檐翘角,红墙青瓦,像一幅水墨画悬挂在中和山前,现在从青龙洞开始,步入画中,处处悬空的寺院庙宇楼台,让你惊叹于天工与自然的巧合。或许众神居所本就不似人间的平淡,建构者便或依靠洞穴而建,依附崖壁而筑,依托岩石而立,下层吊脚,阁楼悬空,洞中有阁,阁中有洞,以惊险奇绝之艺衬托众神的威仪,征服凡人前往膜拜。而从水上出发游名城,又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地图:过去河边军用、民用、商用的12个古码头,如今多为旅游码头,登上码头穿过街道,进入宽窄不一、曲折通幽的8条古巷道,古巷道缓慢上坡,纵横交错,衔接着30多座多已易主的古宅院,联通着5条荒弃的古驿道,曾经的名城血脉经络,曾经的山水城天然布局,演变为今天游人流连漫步、凭吊遗踪的路线图,延续着名城生命的密码,延续着名城的美。
名城美在雅致与质朴的交织。中原、江南的商贾,把名城水陆要津,建成西南至中原的商品集散地,建成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他们把雅致的生活注入这方山水。我在冲子口巷的黄家大院,不觉会心一笑,石门上方“叔度豪风”的匾额,与布局精美的中原四合院,显示了清代商贾大户追求学养胸襟的风雅,而明代何家大院高墙封火的徽式庭院,雕梁画栋、花窗精美,主人来自安徽,融入当地民族任蛮夷长官司长官,仍心系江南高雅的生活,四方井巷的那口古井,泉水清冽,滋养着旁边古宅酒坊,清雅成趣,活色生香,而复兴巷的傅家大院,正房二楼上那六扇雕花门工艺精致、礼仪讲究,尤其是那间金丝楠木床上方五层镂空雕,典雅极致,工艺神秘,当年主人凭栏眺望自家商用码头装卸货物的情趣,何其诗意优雅而有烟火气,雅致的高潮自然在祝圣桥上的魁星阁,滇黔学子进京赶考过此,祈求魁星点斗中状元,才是名城的大雅。名城数百年积淀的雅致,渗透名城的骨髓,在今天大街小巷的酒吧、民宿里,河边烧烤店,流行着时尚的小资淡雅情调。而苗疆的苗、布、侗、土家族群,饭养身、歌养心、酒养情,在名城古雅精致的底色里张扬他们与生俱来的质朴,他们天真自然,心无旁念,眼神干净,笑声无邪,为名城的雅致增添了一种纯真的活力。在等价交换的商业社会里,这份质朴的美,像一股清流,像一方璞玉,最让人心动,最令人怀念。
三
河流浸润出名城的气质。那是一种历经沧桑、阅尽人间的沉静气质,是一种桃李不言、内心丰盈的沉静气质。
名城沉静的气质流露着淡定,河流的平和静碧有一种定力,一下子会镇定你的心,过滤你的浮躁。清晨,我从所住水滨民宿的二楼窗户望去,静静的河面上浮着数只小木船,一幅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场景。慢走河畔,散步古巷,独行街市,名城少有喧嚣,游人、居民自得其乐。想到如果把名城丰富的人文故事,编辑成图文并茂的读物,在沿河布局一条书吧街,让游人慢下来,坐下来,品些茶点咖啡,读点名城往事,滋养静气,安放心灵,也最适宜名城的气质。名城古迹宜反思,反思让人淡定而少功利,如果把名城人文的精彩片段连成演艺剧目,在夜间两岸上续续展开,让游人乘船聆听静观,在白日发思古幽情之后回味咀嚼,该是何其惬意养心!名城沉静中的淡定,有水的养育,也有山的厚植。九山一围,名城有了荫庇,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身居名城,与山水静处,便是与仁厚和智慧相遇,让人多了几分从容淡定。
名城沉静的气质渗透着闲适。闲适是一种生活的境界,在名城的许多角落都可以发呆,发呆也是一种闲适,关了手机,呆呆目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城景,呆呆观望不同光线下的山水,灵魂似乎也出窍了,在水面上漂浮游荡,在山间萦绕迂回。当然更多是在沉静中有所事事,比如在河岸上垂竿而钓,人与河静静的两看不相厌,只有鱼儿上钩,才会内心窃喜,忘掉一切,独享钓乐。这份沉静中的闲适是岁月静好的一份奢侈,当年林则徐过镇远,写道:两岸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舞阳河在诗人眼里水险浪急,就像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今天国富民安,水电开发使舞阳河成为高原平湖,赋予了名城的悠闲舒适。这份闲适,让人心无牵挂,得意悠然,使名城沉静的气质,多了几分人生的洒脱。难怪游人感慨:心归何处,自在镇远。
名城沉静的气质散发出温婉。弯弯曲曲的河流,宽窄相宜,宽不过百余米,窄只有二三十来,所以那碧静的秀色,温润如玉,时时浸入你的眼,滋润你的心,行行船之间,熟人亲热问候,两岸街面三层左右,对视无遗,人面可辨,而沿河街面与山脚内街相距10余米,呼朋唤友,笑容可掬,古巷道里更是几米容身,行可擦肩。处处都是天然的尺度,温情脉脉,令人亲近。所以你随意便进入名城的生活场景,河边浣衣的,门口洗菜的,打扫民宿的,商铺招客的,让人羡慕名城居民静谧温馨的日子。如果你慢步街上,来一碗袁家豆腐,那入口即化的美味让你的心滋生出甜甜的暖意。千百年来名城包容的传统,积淀了温馨的人文底色,自然厚醇,延绵久远,阳明先生的镇远之行放大了这份温馨的亮光,那个500多年前的镇远之夜,阳明先生在买舟下江西赴任前写下了《镇远旅邸札记》,那是一封对黔中弟子一路送别他之后的回信,竟有些语无伦次,除嘱咐要提升学习修为外,对20多个弟子,嘘寒问暖,又开处方,又托照料,琐屑拉杂,却道尽先生对弟子的款款深情。俯瞰江火渔舟的舞阳河,先生心绪应难以平静,3年前他谪黔过镇远,在龙场悟道后传习弟子,他期待黔中王学在蛮夷山乡薪火相传。一封信一束人文之光,从镇远发出,温暖世代,在名城沉静的气质里彰显着活力。
名城之秘是含蓄的,她是名城的灵魂,依附天地,滋润日子,她隐隐约约,仿佛隐喻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答案,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柔软的地方,那个叫心灵故乡的地方。(文/袁华)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gzwh/4872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
2025-01-07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
2025-01-02河南睢县“志愿服务乡...
2024-12-25念好“四字诀” 写...
2024-12-24同仁市人大开展“七个...
2024-12-24同仁市扎实推进人大机...
2024-12-24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
2024-12-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